目录
咖啡文化自1980年代进入中国到至今已有约4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普及化、商业化、大众化、精品化及全民化五波咖啡浪潮,消费者愈发重视咖啡的品质及便捷性,咖啡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然而2022年,中国的咖啡豆总消耗量为28.8万吨,与美国、巴西、日本等咖啡产业已相对成熟的市场相比是一个极小的体量。同时,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可见目前中国的咖啡渗透率仍非常低。2022年中国人均年饮用咖啡量仅为11.3杯,远低于巴西的376.0杯、美国的288.9杯和日本的207.4杯。显然中国在咖啡豆总消耗量和人均年饮用咖啡杯数两个层面均远远落后,体现出中国咖啡行业巨大的未来发展空间。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咖啡行业投融资事件达30起,成为后疫情时代大消费赛道最先回温的赛道。
目前咖啡品牌在关注咖啡的原始风味的同时,还不断地进行口味创新,让咖啡口味更加本土化,创意特调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精品咖啡品牌的现制饮品中,咖啡饮料化、创意新咖吸引年轻人的消费打卡,成为未来咖啡品类的主要发展驱动力。同时咖啡品牌针对消费场景创新,积极在配方与品类上进行探索,开发咖啡与餐食的混搭,扩大消费群体,增加消费频次,不断拓展赛道的边界。预计2025年,中国现磨咖啡馆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约2000亿元,通过交叉销售可触达8倍于咖啡馆业态的市场,对应2025年1.6万亿元。
随着咖啡消费的不断增加,咖啡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咖啡行业的就业机会也与日俱增。不仅在咖啡连锁店、咖啡馆等零售终端,还包括咖啡豆供应链、咖啡烘焙工厂等领域,都存在着对专业咖啡人才的需求。同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于咖啡品质和口感有着较高的要求,他们希望能够品尝到以最高标准烘焙的优质咖啡豆制作的咖啡。因此,具备专业烘焙技术和咖啡知识的人才将在咖啡行业中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区别于咖啡门店终端环节的咖啡师,咖啡品鉴师的身影活跃于“从种子到杯子”的整个咖啡产业链上。咖啡品鉴师是伴随着精品咖啡运动、第三波咖啡浪潮而兴起的新兴咖啡职业和岗位,同时它不仅是一个职业、岗位或工种,也是咖啡师、种植者、烘焙师、生豆商等其他所有咖啡相关职业必备的附加技能,任何咖啡从业者与爱好者都需要品鉴技能的加持与提升,能够帮助承担起咖啡品质鉴定、综合管控、顾客推荐的重任。
《广州珠江国际慢岛总体发展规划(2022-2035年)》(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依托长洲岛等江心岛板块规划打造的广州珠江国际慢岛的发展定位是具有鲜明慢城特质的高质量发展特别功能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慢城“升级版”,是湾区都市高素质人才综合性人文创新服务高地。提出打造国际人才交流客厅、黄埔军校文化公园、粤港澳大湾区爱国研学教育高地、“黄金内湾”水空运动休闲首站“四大引擎”,创建人才慢岛、文化慢岛、科技慢岛和运动慢岛“四大招牌”,活化传播“慢城文化”以及“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缔造“广州珠江国际慢岛”新名片,助力广州市打造国际人才服务新样板、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新极核、国际化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
规划提到推动长洲岛打造慢岛国际门户,要发挥隆平院士港战略平台作用,打造咖啡种业自主知识产权和行业标准,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都市现代农业,抢位生物农业产业链的高端科技研发、种植体验、应用示范、展示交易环节,积极发展咖啡保育保种、咖啡都市农业景观、咖啡消费及交流、咖啡总部经济。
规划还提到建设国际人才交流客厅。创新创意发展咖啡休闲产业,加强与专业研究机构合作,开展林下套种试验,打造中心城区咖啡科研育种、品鉴、科普于一体的创意庄园。打造一批特色咖啡店群、茶饮社交空间、红酒品鉴交流中心,引进世界级咖啡、茶、红酒等产业总部,发展相关文化产业、跨境电商、交易鉴赏等业态,形成以高层次人群为服务对象的休闲饮品消费和人文交流基地。积极对接广州中新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策划人才主题论坛和文化交流活动,发展特色配套商务服务,营造个性化、温馨化、国际化的商务休闲交流环境。
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到2035年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完整内需体系全面建立;创新驱动、内需拉动的国内大循环更加高效畅通。
其中提到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要持续提升传统消费,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费品质。加强引导、强化监督、支持创新,推动增加高品质基本消费品供给,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倡导健康饮食结构,增加健康、营养农产品和食品供给,促进餐饮业健康发展。
同时还提到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推进优质文化资源开发。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拓展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
文件提到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其中要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推进文化、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发展工业旅游,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培育旅游用品、特色旅游商品、旅游装备制造业。促进文教结合、旅教结合,培育研学旅行项目。实施一批品牌培育项目,推动文旅融合品牌化发展。
文件提到要立足健全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力度,激发各类旅游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旅游+”和“+旅游”,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其中要坚持精益求精,把提供优质产品放在首要位置,提高供给能力水平,着力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坚持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统一,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创新旅游产品体系,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开发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
并提到加强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实施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开发提升工程。并发挥旅游市场优势,推进旅游与科技、教育、交通、体育、工业、农业、林草、卫生健康、中医药等领域相加相融、协同发展,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催生新业态,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
方案提出到2025年,旅游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旅游业主要指标持续走在全国前列。旅游智慧化水平明显提高,高品质旅游供给更为丰富,大众旅游消费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文化和旅游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融合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游业成为加快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文件提出高标准打造珠三角国际化都市旅游圈,其中推动广州建设旅游枢纽城市,携手港澳打造历史文化、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滨海风情、美食文化等精品旅游线路。并提到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创意设计与旅游商品开发相融合。推动旅游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依托工业生产场所、生产工艺和工业遗产开展工业旅游,重点打造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线路。
文件提到促进“+旅游”融合创新、融合集聚。实施“+旅游”战略开发,大力推动各行各业积极发挥传统行业、现代产业资源优势,创新产品、业态,促进融合升级,形成文化和旅游新增长点,如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科普旅游、康养旅游、婚庆旅游等。
并提到黄埔区依托工业遗产、工厂,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通过遗产公园、博物馆,科技馆、企业文化馆,观光工厂等业态发展工业+旅游和科技+旅游。
并提出推动文商旅融合创新,提升“时尚商都”品牌。引导新城区现代创新文化、时尚文化融入,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重点是CBD(中央商务区)、商业综合体融入文化和旅游休闲元素,打造RBD(休闲商务区)、文商旅综合体、特色街区,提升新城区吸引力。
Copyright © 1998-2023 陕西睿诚群策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产业咨询电话:029-89126333 ICP备案:陕ICP备20230087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