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项目名称:灌云县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项目
承办单位:连云港盛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
项目总投资:*****万元
项目性质:新建
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清洁化、低碳化、电气化转型,我国已向国际社会公布2030 年前碳达峰的中期目标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最终目标。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顺应能源结构转型趋势、推动绿色发展以及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八五”计划至“十四五”规划,都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规划。“八五”时期,我国就已将新能源汽车计划提上日程,1995年国家科技部将发展新能源汽车设为“九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十五”期间,国家投资8.8亿造出了奥运会期间的电动公交车,“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的战略,“十二五”规划对新能源汽车产销做出了规划,要求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100万辆,“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通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工业强基工程、技改专项等项目,累计安排财政资金27亿元,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攻关。“十四五规划中提及聚焦新能源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氢能源等产业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等,表明了中央层面对新能源全汽车产业的支持。
自2011年至今,国家政府始终将其作为着重推广的,重点发展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刺激新能源汽车市场和鼓励技术研发,如财政补贴、降低税费以及传统燃油汽车实施限行、限牌等,通过多管齐下和综合施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致力于更好地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的革新和进步。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消息,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
江苏省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大幅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9000万千瓦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林木覆盖率持续提升。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强有力支撑。
江苏省是汽车制造和消费大省,2020年省汽车产业规上企业2397家,实现营业收入7672.7亿元,全国占比9.4%。整车产量130.5万辆,全国占比5.2%,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营收 5966.8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27.4万辆,公交领域新增或更新新能源汽车占比已超90%。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监管运营平台和各类充电桩12.5万个,全省198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和1073个乡镇实现充电桩全覆盖。据江苏省工信厅数据显示,今年1—7月江苏省汽车产量79.7万辆,同比增长26.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28.9万辆,同比增长1.8倍,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较去年提高1.7个百分点,正呈现爆发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应用市场前景广阔,以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作为其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锚点,将有力支撑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2019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江苏自贸区涵盖了南京、苏州和连云港三大片区,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 战略举措。连云港片区是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 连云港片区从西向东依次为市开发区、连云区、主体港区部分区域,三大区块实施范围共20.27平方公里。市开发区区块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 以及现代物流、跨境电商、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自贸试验区建设,是国家和省里赋予连云港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连云港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自贸试验区既是金灿灿的机遇,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连云港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挖掘自身潜力,试出真经、走在前列,完成好国家和省里赋予连云港的使命。要通过连云港片区的建设发展,为“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注入强劲动力。自贸试验区建设,要紧扣目标、务实举措,全力以赴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围绕打造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积极推进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大 宗商品集散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尽快实现铁路口岸开放,创造性落实好现 代服务业、金融、国际人才等领域的开放创新政策,形成资源加快汇聚、客商纷沓而至、人才群贤毕至的生动发展局面。要加强领导、团结一心,举全市之力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
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获批三年来,形成了一批鲜明具有”口岸+班列”特色的制度创新成果。截至2022年10月,省定任务涉及连云港市128项,有效实施率达95%,国务院前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率超过80%,形成独具连云港特色的制度创新成果128项,其中2项全国复制推广。
Copyright © 1998-2023 陕西睿诚群策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产业咨询电话:029-89126333 ICP备案:陕ICP备2023008738号